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第45期青椒学术沙龙从道德与法律角度探讨“摔倒老人扶不扶”

2015-11-10

11月6日,第45期青椒学术沙龙在卫津路校区教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举行。法学院副教授田野博士带来题为《也谈摔倒老人扶不扶——道德与法律的边界》的讲座。沙龙由校青年教师联谊会第三轮值组组长、信息学院副教授谢生主持。本次沙龙吸引了40余名师生参加。

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发生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引发公众热议。怎样才能破解这道难题,田野从法律视角作出了解读。沙龙盘点了近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扶老被讹事件,细致分析了案情,解读了该类案件的法律焦点——举证责任,阐释了搀扶者、撞人者、讹人者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并指出了法律在扶正道德中应当扮演的角色。

近十年前的彭宇案是社会关注“扶与不扶”问题的开端,而由于一审中法官的判决时说理、表述有失法律水准,以及媒体的大肆渲染和错误引导使得事件后期的报道和舆情偏离事实真相,也使该案虽然判决合理,却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彭宇案”被误读和放大的负面效应,既有办案部门操作环节的失误,也反映了公众对社会道德缺失、诚信危机的担忧。而天津许云鹤案将关于社会道德滑坡危机的大讨论引向高潮。田野同时对安徽淮南师范大学学生扶老事件进行介绍,并通过这些时间分布广泛的例子总结出扶老纠纷的类型与特征。

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九成真像率如何突围“扶人困局”》对截至今年十月的149起因扶人引发争议的案件进行了逐一分析,田野通过这篇评论的总述引出了对扶老困境现象的思考——扶老困境是道德滑坡还是媒体炒作?随后,田野从法律角度指出举证责任是问题的关键。“打官司就是打证据”,田野这样概括道。举证责任的真实含义是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下的风险承担,而在扶老案件中,举证责任分配是争论焦点,社会的不满也多是针对被索赔方承担本应由索赔方承担的风险这一结果。在扶老事件中可能存在的三种角色,即搀扶者、撞人者与讹人者分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而讹人者的法律责任是现今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扶老事件中讹人者的行政责任负担较轻且执行时碍于被执行者的特殊状况——往往是年事已高的老人——常常受阻,田野认为:“如果一定要给讹人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那我觉得最接近的是诽谤罪,因为这对搀扶者的名誉权产生了侵犯。”

解决扶老困境的可能路径是探讨这个话题的现实含义。社会生活方面,一些保险公司推出了引起较大争议的“扶老险”;立法方面,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俗称“好人法”。

最后田野明确了法律在扶老困境中的角色定位:“法律不能沉默,而应当,也能够有所作为。一条诛心式的道德批判,也比不过一条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条款。”法的强制性是道德的约束,而法律也应该为救助者提供后续机制保障。“扶正人心,从我做起”,扶老困境的主观突破之剑,应当是被奉为圭臬的那个道德标尺。

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与主讲人进行积极互动。本次沙龙加深了师生们从法治视角对“摔倒老人扶不扶”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