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announcement

通知公告

【椒星访谈】(第1期)——齐俊桐的飞行梦想

2017-04-26

“椒星访谈”是青椒会新推出的人物专访活动,与“北洋求是论坛”、“椒峰论坛”一起组成“椒峰高地”版块。“椒星访谈”以面对面的访谈形式采访在学校各岗位兢兢业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教师,涵盖且不限于杰青、优青等科研学者、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教学实验人员等,挖掘他们的成长经历、师德体会、教学经验、沟通技能、人格魅力等诸方面,为广大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指引的方向。

采访嘉宾

齐俊桐,1981年生,天津大学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 863、973 等项目 40 余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自然学术成果一等奖、天津市“131”创新人才第一层次、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人才、天津滨海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奖励。致力于无人机前沿技术的研究及产品化,研发的系统和产品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亿元,同时还应用于救灾救援、公共安全、极地科考等领域,新闻联播4次报道,社会效益明显。研发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救灾救援机器人、带领团队研发我国第五代飞行机器人。

访谈背景

从20世纪初飞机诞生起,由于考虑到驾驶飞机的安全性,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提出了无人驾驶飞机的想法。直至20世纪30年代,英国费雷尔公司将一架“女王”双固定翼飞机改造成无人靶机,开启了无人机进入航空史的序幕。随着无人机技术逐渐成熟,制造成本和进入门槛降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已经爆发,而民用无人机市场处于爆发前夜。齐俊桐老师所带团队没有像大疆一样进军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而是一脚踏入了行业应用无人机市场,在他的带领下,其团队被评为“全球前十大有影响力的飞行机器人研发团队”。无人机的发展是怎样的呢?齐老师又是如何带领团队成长的呢?敬请关注本场访谈。

访谈节选片段

——关于无人机井喷式发展的促进因素

有多方面因素促进了无人机的普及。其中,技术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无人机技术经过五、六年的积累就已经达到可以应用的前期阶段了。第二个因素就是器件。随着它性价比的提高以及器件的成熟,无人机的性价比也提升上来了,所以它逐步普及起来。第三个因素就是资本的介入。资本进入后最显著的效用就是促使从事无人机行业的人的价值提升了,有了财政支持,就有更多的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业态。所以,正是这些多方面因素促进了无人机井喷式的发展。

——关于无人机行业高低门槛的看法

所谓高门槛和低门槛,是要分开看的,现在确实有低门槛这种说法,那是指消费类和玩具类的无人机,但是,从能看到能做,现在还是一个高门槛。因为它涉及到控制系统、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现在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和方案。因此,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技术,以前的技术可能确实已经没有门槛了,但是未来技术的门槛还是很高。

——关于无人机的监管

现在的一个共识就是技术的发展已经超出了管理的水平。政府现在在做两件事,一是在平衡,是严格管理还是支持发展,从现在看来政府做的还是比较好的,就是把握的度还是比较适当的。二是在积极地做相应的规划,包括管理的规划、标准的规划,现在都在做。

——关于成功的内外部因素

我最开始遇到的瓶颈是人的问题。我跟师兄弟们几个人在做,但科研时间受限。白天做实验,白天飞,有故障了晚上修,不管多晚,也要晚上把整个飞机修好,为的就是第二天早起能够接着飞。所以,那个时候对精力、体力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就这几个师兄弟,天天跟着了魔一样,晚上干活。这个干活不仅是简单的拧个螺丝一样,还有拆卸发动机,清洗油,清洗电路,弄得满身都很脏。

那时候兴趣还是占很大的因素,因为男生嘛,喜欢玩这个,不过最开始确实还是坚持了好久。开始两天可以,但你天天修,也觉得没意思。所以那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瓶颈。

另外这种系统性的大型项目跟基金项目不太一样,需要你有实际东西的积累,甚至可能大多在项目里要做的事,比如30%都已经做过了,这才能让别人相信你能做出来,要展现出你足够的能力,这个反过来就是说,你可能需要很多预先的投入。因为当时没有项目支持,只能先从别的项目借钱,4、5年吧,没有任何支持,就是借钱,然后干。当你做出来一些东西的时候,拿着这个东西再去争取大型项目,才会给你。当你要在这个行业领域做出来比较好的demo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最容易拿到大项目的时候。大型项目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大项目的另一个瓶颈就是缺少干活的人。但是,从去年年底,天大也放开了这种叫科研编制的人员,其实我觉得这个是解决大项目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突破了工程技术人员这个瓶颈。所以,现在我觉得应该说如果高校在这方面有所放开的话,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吧。

——关于人才培养

在培养学生上,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让我的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没有背后的逻辑,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不顶天不立地。所以我基本上会让我的学生们思考,你如果做这个东西,你是会顶天还是会立地,你在中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过是花着国家的钱然后干着一些重复的事情而已。所以这个(思考课题的来源)我觉得特别重要。

我比较尊重学生,我在带学生的时候,我会画上下两条线,设置上下限,我希望他在我的这两条线里波动,如果说他在我的这两条线之内,我是不会去管他的,但是如果一旦出这两条线,那就要叫过来一块研究研究了。

我认为工科博士生至少要了解一下现在的市场是什么,产业是什么。我觉得现在从整个市场,从整个国家层面上,也是鼓励这样的。不可能所有的博士生都是将来的学术领袖,这是不现实的。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每个人的兴趣点也不一样。

——关于大学生创业

我不是特别支持在学的时候就鼓励所有人都去创业,如果在学校里送个快递,弄个复印就叫创业的话,那我觉得这太贬低创业这个词了。其实创业的机会很多,但大学的机会很少。如果你错过大学这个机会的话,将来你就没有机会去弥补了。我们提倡的不是低端的创业,而是更提倡高端的创业。尤其是我们这种学校,是要让他不仅有活干,还要带领很多人都有活干,这才有意义。如果有机会,我建议这些学生能更多地走进实验室,走进老师的这些课题。毕竟老师还是要比他们积累的更多,包括对于市场、对于产业的理解。我不赞成盲目地去解决就业。

——关于如何平衡好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

我特别喜欢带学生,我是经历过我的导师把我从一个小白培养成知道怎么去看问题、怎么去解决问题。我也想把我以前的经历,不管正确不正确,至少把我认为正确的,让他们能够很短时间内吸收。所以就算是上课,我也会用很多时间去讲我以前的经历、我的想法。一个公式他能够记得住吗?他可能记不住。但我希望让他们知道怎么去解决问题,怎么去克服一个困难,这个可能是更重要的。平衡这个事,我觉得不存在矛盾,其实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就是你做完科研以后给学生们讲课,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的背景性的东西向学生们去传达,让他知道这个东西在哪会用到,这个应该会很有意思。而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给你提的问题也特别好,就是很多的创新的东西。

现在这个状态背后也失去了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家人吧,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你的时间是一定的,你需要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