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4
5月20日,第61期青椒学术沙龙在卫津路校区教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举行。校青年教师联谊会邀请国教学院马知遥教授带来主题为《丢失的传统节日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学术报告。来自全校50余名师生参与聆听和交流。沙龙由青年教师联谊会理事、国际教育学院王业奇老师主持。
马知遥在沙龙中指出:曾几何时,我们已经把节日仅仅看成了旅游和玩乐的假期,忘记或者忽视了节日背后文化的内涵;我们甚至已经不去认识文化,理解文化,丢弃了传统节日中的精神立场。保卫我们的节日,在今天似乎仍不过时。此次讲座的目的就是从节日的文化看下去,理解文化,阐释文化,亲近我们的文化。沙龙主要围绕民间四大怀念性节日展开,即中秋节(其中寒食节和清明节归为一节)、端午节、中元节和寒衣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习俗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拴五色丝线、挂荷包、“驱除”五毒、立蛋。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汉族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马知遥为70后诗人、评论家。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天津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文化遗产保护前沿理论、当代艺术批评。社会兼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业余从事诗歌、散文、小说创作。作品见于《人民文学》《青年文学》《散文海外版》《人大复印资料 文萃》《杂文选刊》等各大报刊杂志约400万字。 论文发表150余篇。学术专著及文学作品1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