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第58期青椒学术沙龙介绍“八思巴字”

2016-05-03

4月29日,第58期青椒学术沙龙在北洋园校区郑东图书馆举行。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语言科学研究中心的陈鑫海博士分享了题为“八思巴字概说”的学术报告,来自全校30余位师生参与聆听,并与陈鑫海博士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沙龙由天津大学青年教师联谊会理事,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殷世宇、陈家宁两位老师联合主持。

在报告中,陈鑫海博士就八思巴字之得名、创制时间、推广、使用及最后结局、其性质、记录的语言、使用的字母、基本拼写规则、字体与行款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将其置于元代蒙古王朝兴起至衰落的宏观历史背景中加以阐释,为听众打开了一扇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之门。“八思巴字”的创制人八思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又称“花教”)的教主(第五祖),“八思巴”是尊号,是藏语“圣者”之意。他出生于公元1235年,自幼就表现出极为聪慧的一面,且勤奋好学。1253年,八思巴应召前往六盘山谒见忽必烈;1260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赐以玉印,授予佛教领袖的地位;1264年在元大都(北京)设“总制院”,由八思巴领总,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1269年八思巴向忽必烈献八思巴字,其后逐步加以推广;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寺病逝,享年46岁。现存文物中体现的八思巴字使用时间约为1272-1382年,主要用于拼写蒙古语和汉语,有四十多个字母,是一种音素文字,使用楷体、篆体、草体,直行书写,自左向右转行。

陈鑫海老师在北京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专长包括汉语音韵学、八思巴文、西夏文等。本次沙龙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报告结束后,多位师生与陈博士探讨元代史、蒙古史、佛教史等学术问题,陈博士详细阐释,并向听众热情推荐罗常培等先生的著作《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等,令听众受益匪浅。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为本次沙龙准备了诸多语言文字类书籍置于沙龙现场,也引起了听众们的普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