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9
6月26日,第42期青椒学术沙龙在教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如约举行。此次沙龙邀请到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杨丽教授带来题为《个体心理危机的识别、理解和干预¬——以自杀为例》的专题学术报告。此次沙龙吸引了教育、经管以及药学院等多个学院的五十余名师生参加。
杨丽教授是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注册督导师,精神卫生专业主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是致命性心理危机的心理机制和干预策略。先后师从德国、挪威、美国等多位老师学习精神分析取向个体治疗、小组治疗、伴侣治疗、家庭治疗和临床督导的理论和实践。2003年至今,为有自杀和暴力等倾向和行为的危机个案提供个体干预和小组干预400余人次。
在此次讲座中,杨丽首先介绍心理学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比如认知、情绪、行为等,通过举例生活中的细节,直观地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并简单介绍了心理危机的种类——焦虑、躁狂、抑郁、自杀等。随后,以自杀为例,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个体心理危机的识别、理解和干预。所谓个体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其固有认知体系与支持系统不能应对的困境时,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自杀则是个体心理危机中的一种致命性危机。杨丽从存在主义、法学角度等方面介绍了自杀的定义,同时强调自杀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介绍了自杀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对存在的无望感、无助感、绝望感的被动自杀意念评估、主动自杀意念评估、自杀冲动评估、自杀计划评估、自杀准备评估及自杀尝试等。杨教授在现场教授了大家如何初步评估一个人的自杀风险。
随后,杨丽深入地讲解了自杀的一系列心理机制,包括一些与自杀相关的危险因素,比如精神障碍、社会孤立、家庭冲突等。通过举例,生动形象地介绍了Baumeirster的“逃避理论”、Abramson的“无望论”、Shneidman的“心理痛苦理论”以及Joiner 的“人际理论”等自杀心理机制模型,并从两个状态变量(归属受挫和累赘感知)和两个不同维度(对死亡恐惧的降低和对疼痛耐受的增加)对自杀意图和行为的产生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最后对自杀心理危机的干预方式进行介绍,包括树立关系感、评估、看护以及求助等。
报告结束后,杨丽同与会师生就抑郁状态与抑郁症的区别、依恋关系理论、什么是恐惧感、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杨丽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与会师生们了解了自杀心理危机的形成、状态、以及干预方式,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的各种心理状态。大家应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失衡状态,正如杨丽所言,生命就是不断失衡,再不断找到平衡,进而不断强大的过程。